東尼叔愛玩樂》來去鴨川跳烏龜 京都最內行的在地文化體驗

南北縱貫京都市區的鴨川,與京都文化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,沿岸風景悠美而有趣,適合追櫻花、賞紅葉和望夕陽;河岸綠地更是當地人悠憩野餐慢跑與散步的場地,來到京都旅遊,不妨安排一趟腦袋放空的鴨川散步行程,試著體驗地道的京都生活。尤其是「鴨川跳烏龜」,更是遊客們爭相進行的京都儀式。

鴨川河面上鋪設的石塊,是早期京都人渡河的方式。(東尼叔 攝)
鴨川河面上鋪設的石塊,是早期京都人渡河的方式。(東尼叔 攝)

跳烏龜是早期京都人的日常 就此跳出了千年文化

鴨川河床上設有石塊連接河岸兩端,被稱作「飛び石」,「飛び」有騰空跳起之意,「飛び石」就是間隔排列讓人們跳躍著陸的踏腳石。這些石塊的設置起初是為了安定河床的設施,在早期橋樑建設尚不發達的年代,飛び石不失為相對安全的過河通道,京都人就這樣跳呀跳,跳出了千年古都的特有文化。

鴨川河面的踏腳石,起初是為了安定河床的設施。(東尼叔 攝)
鴨川河面的踏腳石,起初是為了安定河床的設施。(東尼叔 攝)

「跳烏龜」源自踏腳石造型 是內行遊客的特定儀式

飛び石有各種造型,例如千鳥、舟形、櫻花圖案、蒼鷺圖案,還有四方形、三角形等幾何造型。其中以烏龜造型最常見也最廣為人知,於是「跳烏龜、跳烏龜」的一詞,就這麼口耳相傳,流傳開來。

烏龜造型的踏腳石最廣為人知,跳烏龜的說法源自於此。(東尼叔 攝)
烏龜造型的踏腳石最廣為人知,跳烏龜的說法源自於此。(東尼叔 攝)

鴨川踏腳石有動物造型,也有幾何造型。(東尼叔 攝)
鴨川踏腳石有動物造型,也有幾何造型。(東尼叔 攝)

「鴨川跳烏龜」原本是京都人的生活日常,經過網路口耳相傳之後,「來去鴨川跳烏龜」就成為到訪京都遊客爭相進行的京都儀式,據說來京都沒跳過烏龜的人,都不算是內行的遊客。

來京都旅遊,沒來鴨川跳烏龜就不算內行的遊客。(東尼叔 攝)
來京都旅遊,沒來鴨川跳烏龜就不算內行的遊客。(東尼叔 攝)

跳烏龜保留童趣與懷舊 是鴨川代表性的風景

到了現代,即使鴨川河面上已建造了許多橋樑,但人們依舊喜歡特地走下河床,踩著踏腳石跳呀跳地跳過河面,複刻著傳統,也保留了童趣與懷舊。當水位較低時,人們可踩著踏腳石渡河,小朋友則可以在週邊戲水,以往跳烏龜只是京都人的生活日常,如今也成為鴨川代表性的風景。

鴨川踏腳石周邊,在夏日也可成為戲水的區域。(東尼叔 攝)
鴨川踏腳石周邊,在夏日也可成為戲水的區域。(東尼叔 攝)

鴨川水流湍急 遊客跳烏龜要注意安全

鴨川河面經常出現「跳烏龜」的人潮,當地人平日行經鴨川,總愛特地走下河床,踩上烏龜石往對岸跳去。Tony到鴨川觀察跳烏龜的這一天,水勢有些湍急,看到當地人小心翼翼地跳上踏腳石,再一步一步的往前跳躍邁進,這過程若一個腳步不穩,就可以跌進河裡,看得頗令人捏把冷汗的。

水勢湍急的鴨川,河水有時會漫過踏腳石。(東尼叔 攝)
水勢湍急的鴨川,河水有時會漫過踏腳石。(東尼叔 攝)

來鴨川體驗「跳烏龜」一定要量力而為,腳力不夠或平衡感不佳的人,建議莫要輕易嘗試,以免掉下水去搞得全身濕透而壞了遊興。夏季的鴨川容易因為大雨而漲水,河水甚至會淹沒飛び石,烏龜的遊客們走下河床前,得先觀察水流湍急度,並注意安全。

x